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动态
“大黄鱼之父”刘家富——2017年宁德大黄鱼主要病害与配合饲料使用调查报告
所属栏目:集团动态 发布时间:2017-08-29 浏览次数:3159次

“养殖有困难,天马来帮忙;养殖要致富,天马来相助!”8月份,为促进我国大黄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为大黄鱼养殖户解决养殖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福建天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大黄鱼之父”刘家富研究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许斌福研究员等专家在“中国大黄鱼之乡”——宁德市重点推进“天马科技下乡系列活动之大黄鱼技术服务”,上门为养殖户提供从养殖规划、苗种投放、饲料投喂、环境调节、病害防控等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调研结束之后,专家们对三都湾网箱区大黄鱼养殖与配合饲料的使用情况进行汇总小结,详情如下。

专家在诊断大黄鱼鱼病

一、鱼病情况

通过调研表明,今年的鱼病流行态势比往年有所减缓,至今基本上尚未发生象往年那样的“白点病”大面积暴发、连片死亡现象。但据我们现场察看,仍有多种鱼病在威胁着养殖大黄鱼,现把了解到的鱼病及其建议采取的措施分述如下,供参考。

1、当年鱼种为主的“红鳃红肝”症与“白鳃”症:病鱼多为25-35克体重的当年鱼种,濒死鱼各鳍呈黄色。部分病鱼的鳃基本上为紫红色,或间有不同比例的灰色;部分病鱼的鳃基本上已呈灰色。解剖内脏观察:“红鳃”症状的病鱼肝脏多有块状充血红斑、一般不肿大;胆囊呈深黄色、不肿大、胆汁不充盈不外溢。“白鳃”症状的病鱼肝脏多呈土黄色、肿大;胆囊呈兰绿色、肿大并拉长、胆汁充盈并外溢至体腔。“白鳃”症状的病鱼有的脾脏肿大。上述症状常有交叉出现。有一些体重250-350克的养成鱼也有后者的“白鳃”症状。“红鳃红肝”症当年鱼种的日死亡率一般在0.5-1.0%,高的达3%;而投喂配合颗粒饲料并严格控制投喂量的,仅是零星死亡。省内外有关科研机构曾先后从“红鳃红肝”症病鱼中分离出虹彩病毒。根据上述观察结果分析,“红鳃红肝”症与“白鳃”症似乎同属虹彩病毒病,只是在先后不同病程上的表征而已,这有待有关研究机构的深入研究。若证实为病毒病,指望尽快研发出疫苗予以防治,目前仅可采取不同程度的停饵与控制投喂量以缓解病情,或适量添加保肝利胆中药与鱼用多维以增强其免疫力,尚无其他药物方面的有效防治办法。

2、本尼登虫病:这次采访养殖户的网箱养殖大黄鱼,偶有本尼登虫侵袭,仅个别显示烂尾、脱鳞、瞎眼等症状,并有检出本尼登虫,或有个别死亡。但据了解,在盐度偏高的东吾洋及靠近东冲口的官井洋其它网箱养殖的大黄鱼,有的本尼登虫病较严重,且提前于7月份就开始流行,个别还造成0.01-0.02%的日死亡率,防治效果较差、流行时间较长,故累计死亡率较高。用淡水浸浴鱼体本来是灭杀本尼登虫的最有效办法,但在规模化网箱养殖条件下,较难实施。为此建议在平潮无流时,试用高浓度甲醛(400/立方米)溶液对着病鱼群连续泼洒10多分钟,连续多日;同时结合投喂适量安全的抗菌素及鱼用多维,以增强其抗病力;还可投喂适量大蒜或大蒜素以期驱虫。

3、棘头虫病:这次采访养殖户的网箱养殖大黄鱼,其肠道中有的可肉眼看到棘头虫。该虫是新鲜饵料带来的,然后咬破肠壁而引起鱼的死亡。预防办法是尽量少投新鲜饵料,尤其是高温季节,应改投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发现此病时可在饵料中添加甲苯咪唑或饲料级敌百虫(商品鱼禁用)其中一种,剂量均为0.3-0.7/千克饵料(应从小到大剂量先试用),连续投喂3-5天,并添加适量利胃散、食母生粉或大蒜素,最好间隔两天后换另一种药物再投喂一个疗程效。

4、刺激隐核虫病(“白点病”):近期已过今年春末初夏的“白点病”第一个高发期,但也发现多个网箱养殖区均是上千个、甚至数千个网箱框位连成一片,造成网箱区内水流不畅、水质富营养化,尤其是中央区域,极易暴发“白点病”,甚至在小潮水期间平潮时段发生缺氧死鱼事故。对于上述养殖区,特别要注意预防今年10-11月降温后的“白点病”第二个高发期。建议的预防措施包括:(1)沿着潮流方向移开网框架、在中央留出10米宽的通道;(2)起捕已达规格的商品鱼,收起网衣,沿着潮流方向空出类似宽度的水流通道;(3)控制网箱内适宜的养殖鱼密度;(4)该病高发期间适量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小潮水期间停止投喂;(5)搞好网箱区的环境卫生,随时捞出残饵、垃圾、死鱼等污染物;(6)定期投喂鱼用多种维生素,以增强鱼体抗病力;(7)发现“白点病”后应及时在夜间平潮以较高浓度的福尔马林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溶液泼洒病鱼群。

二、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的使用情况

今年由于国家加大了禁渔力度,推动了人工配合饲料的推广。这次调研的养殖户多为天马科技生产的“健马牌”大黄鱼配合颗粒饲料使用大户,我们所看到的各种规格的养殖大黄鱼,几乎都是体形修长、体色艳黄,说明天马科技生产的“健马牌”大黄鱼配合颗粒饲料营养方面基本符合养殖大黄鱼体形、体色要求。并在高温与鱼病高发季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也发挥了一定的缓冲大黄鱼病害的作用。

相关链接

 

刘家富,194010月出生,1969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渔业资源专业。1981年前从事近内海水产资源调查和渔场渔情工作,1982年起从事鱼类增养殖技术工作。曾任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宁德市渔业协会会长、福建省渔业科技入户专家组首席专家。现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SAC/TC156/SC2)委员、宁德市渔业协会名誉会长。

他长期扎根基层,1985年起带领团队首创大黄鱼人工增养殖技术,并在我国形成了年产8万多吨,直接产值60多亿元,30多万人从业的大黄鱼产业。推动了我国“以大黄鱼等多种类为代表的海水养殖第4次浪潮”,被业界称为“大黄鱼之父”。曾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多次获科技部、农业部的“全国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突出贡献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星火计划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水产科技工作者”和福建省“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十佳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等称号;2007年获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